古诗鉴赏是山西统招专升本语文主观题的核心模块,占比约 10%,常围绕意象解读、手法分析、情感把握设题。考生多因 “拆解无逻辑、表达不规范” 影响作答质量。本文结合《登高》《短歌行》等真题高频篇目,提炼 “意象定位 - 手法识别 - 情感溯源” 三阶答题模板,附分类案例与避坑要点,搭配新东方适配工具,助力构建系统化鉴赏思路。
一、核心逻辑:古诗鉴赏的 “三阶拆解法”
山西专升本古诗鉴赏遵循 “文本表层 - 艺术技巧 - 思想内核” 的考查逻辑,对应意象、手法、情感三个核心维度,三者构成 “载体 - 手段 - 主旨” 的递进关系:
意象是情感的 “物质载体”,如 “落木”“长江” 承载悲秋之情(《登高》);
手法是情感的 “传递手段”,如用典、借景抒情等强化情感表达(《短歌行》);
情感是鉴赏的 “核心落点”,需结合意象与手法,关联写作背景提炼。
二、模块拆解:分维度答题模板与真题适配
1. 意象解读:“识别 - 特征 - 作用” 三步模板
意象题多考查 “画面描绘”“意象作用”,占分 3-5 分,模板适配山西真题常见问法:
考查类型 |
答题模板 |
真题案例(2023 年《登高》) |
画面描绘 |
诗中 XX(意象 1)、XX(意象 2)以 XX(特征)呈现,勾勒出 XX(画面特点)的场景,为全诗奠定 XX(基调)。 |
诗中 “风”“猿啸”“落木”“长江” 以 “急”“哀”“萧萧”“滚滚” 的特征呈现,勾勒出萧瑟苍凉的秋日江景,为全诗奠定沉郁顿挫的基调。 |
意象作用 |
XX 意象既具 XX(表层含义),又暗合 XX(深层内涵),既呼应 XX(上下文意象),又为后文 XX(情感 / 主旨)做铺垫。 |
“落木” 既指秋日落叶(表层),又暗喻年华逝去(深层),既呼应 “天高”“长江” 的阔大意境,又为后文 “百年多病” 的悲叹做铺垫。 |
2. 手法分析:“定位 - 解析 - 效果” 三阶模板
手法题涵盖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与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用典等),山西真题中《短歌行》《关山月》均有涉及,模板需明确手法本质与表达效果:
(1)常见手法识别与模板适配
手法类型 |
识别关键词 |
答题模板 |
借景抒情 |
景物描写 + 情感词(悲、喜、愁等) |
诗人以 XX 手法,将 XX 情感融入 XX 景物中,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如诗中 “XX(诗句)” 通过 XX 景物传递出 XX 心绪。 |
用典 |
历史人物、典故名称(如 “周公吐哺”) |
诗中引用 XX 典故,既凝练表达 XX 含义,又增强文本厚重感,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暗含 XX(情感 / 主张)。 |
对比 |
相反特征的意象 / 场景(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诗人以 XX 与 XX 的对比,突出 XX 差异,强化 XX 主旨,使情感表达更具张力。 |
(2)真题应用示例(2010 年《短歌行》)
问:分析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诗人运用用典手法,引用周公殷勤待贤的典故,既凝练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之情,又体现出统一天下的抱负,结合全诗 “求贤不得” 的语境,此处典故更显情感的恳切与志向的坚定。
3. 情感把握:“表层 - 深层 - 背景” 溯源模板
情感题需避免 “标签化”,需结合意象、手法与写作背景综合分析,山西真题中《新安吏》《饮酒》(其五)均侧重此类考查:
分析层面 |
答题模板 |
真题案例(2010 年《饮酒》(其五)) |
表层情感 |
从 XX 意象 / 手法中可直接感知 XX 情感,如 “XX(诗句)” 传递出 XX 心绪。 |
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场景中可直接感知闲适之情,传递出远离世俗的恬淡心绪。 |
深层内涵 |
结合 XX(手法 / 意象关联),可见情感暗含 XX(追求 / 感慨),并非单纯的 XX(表层情感)。 |
结合借景抒情手法,“山气日夕佳” 的景致不仅是闲适载体,更暗含对自然真谛的体悟,超越了普通的归隐之乐。 |
背景关联 |
联系诗人 XX(创作背景,如归隐、战乱等),可知情感源于 XX(现实触发)。 |
联系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背景,可知这份闲适源于对官场黑暗的厌弃,是对理想生活的主动选择。 |
三、执行避坑:山西真题高频误区拆解
1. 意象与意境混淆
误区:将 “意象” 等同于 “意境”,如答《登高》时仅罗列 “风、猿、落木” 而不分析画面整体特征。
避坑:意象是 “个体元素”,意境是 “意象组合的整体氛围”,答题需先列意象,再概括画面特征(如 “萧瑟苍凉的秋日江景”)。
2. 手法判断单一化
误区:仅答 “借景抒情” 等通用手法,忽略叠加手法,如分析《关山月》时漏答 “场景对比”。
避坑:先找 “显性手法”(如用典、比喻),再看 “隐性手法”(如对比、虚实结合),山西真题常考 “手法叠加”,需全面识别。
3. 情感脱离文本依据
误区:仅凭诗人身份贴标签,如认为杜甫诗作必是 “忧国忧民”,忽略《登高》中个人身世之悲。
避坑:每处情感均需对应 “意象 / 手法证据”,如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中的 “万里”“客” 印证羁旅之悲,“艰难苦恨” 呼应家国之忧。
四、落地逻辑:3 步构建鉴赏能力
基础积累:用意象手册与背景手册梳理高频考点,每日记忆 3 组 “意象 - 情感” 对应关系;
模板套用:针对真题按 “意象 - 手法 - 情感” 三阶拆解,用答题卡规范表述;
错题复盘:对照避坑指南分析失误原因(如手法漏答、情感无依据),针对性强化练习。
我们致力于为大二、大三考生提供最新的院校资讯、招生简章以及考试大纲,助力您顺利把握报考时机。同时,网站还设有在线咨询服务,随时为您解答疑问,助您备考无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