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贵州遵义师范学院专升本专业课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已发布,应用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13个专业对应的考试科目、考试总体要求、参考书及作者、出版社、考试形式等信息均已公布,请报考2023年贵州遵义师范学院专升本的考生参考。
应用化学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考试从三个层次上对考生进行测试,较高层次的要求为“理解”和“掌握”,较低层次的要求为“了解”。“了解”和“理解”是对概念与理论提出的要求,“掌握”是对方法、计算和应用能力的要求。
二、考试科目
《无机及分析化学》
三、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满分150分、考试时限150分钟。
四、考试内容
考试选用的教材是:《无机及分析化学》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编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具体要求:
1.了解气体和溶液的基本概念,牢牢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及其应用,掌握溶液浓度的表达式,了解稀溶液的依赖性及其应用。
2.可以应用化学热力学的基本知识来解释无机化学的一些现象。了解热力学能、焓、熵、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了解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学反应标准摩尔焓变化的各种计算方法,掌握化学反应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计算方法,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了解温度对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影响。
3.了解经验平衡常数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区别,掌握不同类型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和应用,掌握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关系,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掌握化学平衡的定量计算。
4.熟悉离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和知识。了解酸碱质子理论和水的离解平衡,熟悉共轭酸碱对之间的关系,掌握弱酸弱碱(包括一元和二元)与弱电解质离解平衡的计算,了解同离子效应的作用,掌握缓冲溶液的原理,缓冲溶液pH的计算、选择和配制,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掌握溶度积法则的应用和计算,分步沉淀的原理,沉淀的溶解和转化。
5.熟悉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用离子电子法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掌握原电池的书写方法,原电池中半反应和全反应的书写,能利用能斯特方程进行相关计算,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关系,了解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6.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通过其稳定常数判断配合物的稳定性,掌握影响配位平衡的因素及相关计算,了解螯合物的一般性质(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不做要求)。
7.掌握定量分析的基础知识。了解定量分析的任务和一般步骤,熟悉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减少和免除方法,掌握有效数的运算和使用,掌握可疑值的选择(Q检验法)。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如化学计量点、指示剂、终点等,掌握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校准,并计算滴定分析的结果。
8.了解酸碱滴定中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掌握强酸(碱)、弱酸(碱)的滴定,绘制多元酸(碱)的滴定曲线,选择酸碱指示剂,熟悉影响跳跃范围的因素,判断酸碱滴定的可行性。
9.了解配位滴定中EDTA的解离平衡,EDTA形成络合物的特性,酸效应和配位效应,掌握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指示剂的封闭性和刚性,熟悉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0.了解氧化还原滴定常用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
五、试题难度分布
低难度题目约占50%,中等难度题目约占30%,高难度题目约占20%。
六、题型及题型分数的分布
(一)题型:
填空题约占20%,单选题约占30%,判断题约占10%,简答题约占10%,计算题约占30%。
(二)题型分数的分布
1.气体和溶液部分约为5分
2.化学热力学基础部分约10分
3.化学平衡部分约为10分
4.离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部分约为30分
5.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约30分
6.配位化合物部分约为15分
7.定量分析基础知识部分约为15分
8.酸碱滴定部分约25分
9.配位滴定部分约为5分
10.氧化还原滴定部分约为5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电路分析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理论应用的能力,全面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电路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科目
本专业专升本入学考试科目为《电路》。
三、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限150分钟。
四、考试内容
【基本要求】
《电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必修课,也是一门基础课。通过考试,考察考生对于电路分析所用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理论应用的能力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电路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考试内容】
一、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掌握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关联与非关联参考方向的概念以及电功率和能量的相关概念。
2.掌握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受控源的参数、性质、电压电流关系以及功率关系。
3.熟练掌握基尔霍夫两大定律:电压定律和电流定律。
二、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1.掌握电路的等效变换的概念。
2.熟练掌握电阻的串联、并联,电阻的Y型联结与△联结的等效变换,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3.熟练掌握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4.掌握输入电阻的求解方法。
三、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1.掌握支路电流法。
2.熟练掌握节点电压法以及网孔电流法。
3.了解回路电流法。
四、电路定理
1.熟练掌握叠加定理。
2.掌握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3.掌握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五、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1.了解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
2.了解比例电路的分析。
3.掌握含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
六、储能元件
1.掌握电容元件电压电流之间的动态关系。
2.掌握电感元件电压电流之间的动态关系。
七、一阶电路
1.掌握换路定理。
2.掌握一阶电路的输入响应。
3.掌握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4.掌握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八、相量法
1.掌握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2.掌握相量和正弦量之间的关系。
3.熟练掌握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4.理解相量的几种表示方法。
九、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1.掌握阻抗和导纳的基本概念以及电路的相量图。
2.熟练掌握阻抗和导纳的串联和并联。
3.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4.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关系。
十、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1.掌握互感、同名端的概念。
2.了解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3.掌握理想变压器电压的变比关系和电流的变比关系。
十、三相电路
1.掌握三相电路的组成。
2.熟练掌握电压和电流的相值和线值之间的关系。
3.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4.了解三相电路的功率。
十一、线性动态的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1.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2.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3.掌握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
五、试卷结构
试卷题型分为单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小题总量52个,试卷总分为150分。小题数在题型中的分配参考下表。
题型 | 单选题 | 判断题 | 简答题 | 计算题 |
小题数 | 30 | 15 | 5 | 2 |
分值 | 60 | 30 | 40 | 20 |
六、参考教材
考试参考教材:《电路》(第五版),邱关源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第5版。
土木工程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土木工程用天然石材、气凝胶、水泥、混凝土、砂浆、金属材料、墙体等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设计和应用范围,土石方工程、桩基础处理及桩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砌体工程、脚手架工程等施工技术和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原理、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其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下一阶段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备。
二、考试科目
本专业专升本入学考试科目为《土木工程专业综合》,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施工》等。
三、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满分150分、考试时限150分钟,其中:《土木工程材料》占49%,《土木工程施工》占51%。
四、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所含知识点、知识点的所属层次及各章节知识点参考下表:
土木工程材料考试内容及基本要求
章 | 知识点 | 层次要求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应用 | ||
第一章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 | 1.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和热工性质。 | √ | |||
2.材料的力学性质。 | √ | ||||
3.材料的耐久性。 | √ | ||||
第二章天然石材 | 1.岩石的三大类型。 | √ | |||
2.常用的天然石材种类。 | √ | ||||
第三章气硬性胶凝材料 | 1.石灰的生产和种类、石灰的硬化与熟化、技术性质与应用。 | √ | |||
2.石膏的生产与种类、石膏的凝结与硬化、技术性质与应用。 | √ | ||||
第四章水泥 | 1.通用硅酸盐水泥种类、代号和组分差异。 | √ | |||
2.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及特性、凝结与硬化机理、技术要求、腐蚀机理与防护措施、技术性质与应用。 | √ | ||||
3.其他通用硅酸盐水泥主要性能和使用特点。 | √ | ||||
第五章普通混凝土 | 1.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其技术要求。 | √ | |||
2.普通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评定方法和各性质影响因素。 | √ | ||||
3.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 √ | ||||
第六章建筑砂浆 | 1.建筑砂浆的组成和分类。 | √ | |||
2.砌筑砂浆的组成材料和技术性质。 | √ | ||||
第八章建筑金属材料 | 1.钢材的分类。 | √ | |||
2.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能。 | √ | ||||
3.土木工程中常用的建筑钢材的分类及其选用。 | √ | ||||
第九章墙体材料与屋面材料 | 1.墙体材料分类。 | √ | |||
2.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烧结空心砖尺寸规格、技术要求、应用。 | √ |
土木工程施工考试内容及基本要求
章 | 节 | 知识点 | 层次要求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应用 | |||
第2章土方工程 | 2.1概述 | 土方工程的内容及施工要求 | √ | |||
土的工程分类 | √ | |||||
2.3基坑工程 | 土壁支护的方法 | √ | ||||
降水的方法 | √ | |||||
2.4土方的填筑与压实 | 土料的选用与处理 | √ | ||||
填土的方法与压实方法 | √ | |||||
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及其检查 | √ | |||||
第3章桩基础处理与桩基础工程 | 3.1概述 | 常用的低级处理方法简介 | √ | |||
桩基础工程的分类 | √ | |||||
3.3混凝土灌注桩施工 |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 √ | ||||
第4章砌体工程 | 4.1砌筑砂浆 | 砌筑砂浆的种类 | √ | |||
4.2砌体工程的施工要求 | 砖砌体的分类 | √ | ||||
砖砌体的施工工艺要点 | √ | |||||
砖砌体施工的质量要求 | √ | |||||
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施工 | √ | |||||
第5章混凝土结构工程 | 5.1模板工程 | 模板的组成和分类 | √ | |||
模板的拆除 | √ | |||||
5.2钢筋工程 | 钢筋的种类 | √ | ||||
钢筋的加工与存放 | √ | |||||
钢筋的连接方式 | √ | |||||
钢筋代换 | √ | |||||
5.3混凝土工程 | 混凝土的配料 | √ | ||||
混凝土的搅拌 | √ | |||||
混凝土的运输 | √ | |||||
混凝土的浇筑成型 | √ | |||||
混凝土养护 | √ | |||||
第7章脚手架工程 | 7.1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构配件 | √ | |||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搭设要求 | √ | |||||
第13章流水施工原理 | 13.1流水施工的基本概念 | 组织施工的基本方式 | √ | |||
组织流水施工的主要条件和分类 | √ | |||||
13.2流水施工参数 | 工艺参数 | √ | ||||
空间参数 | √ | |||||
时间参数 | √ | |||||
13.3有节奏流水施工 | 全等节拍流水施工 | √ | ||||
成倍节拍流水施工 | √ |
五、试卷结构
试卷题型分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小题总量控制在51个左右,试卷总分为150分。小题数在题型中的分配参考下表:
题型 | 选择题 | 判断题 | 简答题 | 计算题 |
小题数 | 30个 | 15个 | 4个 | 2个 |
分值 | 60分 | 30分 | 40 分 | 20分 |
六、参考教材
1.《土木工程材料》科目考试参考教材:《土木工程材料》(第1版),崔德芹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2.《土木工程施工》科目考试参考教材:《土木工程施工》,徐国强、杨红霞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旅游管理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本考试主要检测学生对旅游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和认识程度,要求学生能正确把握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的规律,熟练掌握旅游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能运用基本思想、方法分析和处理旅游业的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工作作好知识的铺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检验学生对旅游学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情况。
2、检验学生是否具备旅游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
3、检验学生是否能运用旅游学科基本知识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
二、考试科目
旅游学概论
三、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限150分钟。
四、考试内容
考试选用教材是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天元编著的《旅游学概论》(第七版)。考试内容所含各章节、各章节知识点、知识点所属层次参考下表。
章 | 节 | 知识点 | 层次要求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应用 | ||||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分期 | 第一节十九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 | 原始时代早期的迁徙活动 | √ | ||||
人类旅行需求的出现和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 √ | ||||||
19世纪之前旅行发展的特点 | √ | ||||||
第二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 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 √ | |||||
旅游发展史上的铁路时代 | √ | ||||||
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 √ | ||||||
第三节现代旅游的兴起 | 现代旅游的概念 | √ | |||||
二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 √ | ||||||
第四节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 旧中国的旅游 | √ | |||||
新中国的旅游 | √ | ||||||
第二章认识旅游活动 | 第一节旅游活动的界定 | 旅游活动 | √ | ||||
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 | √ | ||||||
旅游活动的要素 | √ | ||||||
“艾斯特”定义 | √ | ||||||
第二节旅游活动类型 | 分类依据 | √ | |||||
国际旅游 | √ | ||||||
国内旅游 | √ | ||||||
第三节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 普及性 | √ | |||||
发展性 | √ | ||||||
地理性 | √ | ||||||
季节性 | √ | ||||||
第四节旅游活动状况基本测量指标 | 旅游人数方面的指标 | √ | |||||
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 | √ | ||||||
停留天数 | √ | ||||||
第三章旅游者 | 第一节旅游者的界定 | 国际联盟的解释 | √ | ||||
罗马会议的界定 | √ | ||||||
我国的入境旅游统计口径 | √ | ||||||
我国国内旅游统计中的有关界定 | √ | ||||||
第二节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 足够的支付能力 | √ | |||||
足够的闲暇时间 | √ | ||||||
其他方面的客观因素 | √ | ||||||
第三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 | 旅游动机和个人需求 | √ | |||||
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 | √ | ||||||
旅游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影响因素 | √ | ||||||
第四节旅游者的类别划分 | 世界旅游组织对旅行者的分类 | √ | |||||
常用的旅游者分类 | √ | ||||||
第四章旅游资源 | 第一节认识旅游资源 | 基于需求角度的旅游资源定义 | √ | ||||
旅游资源的分类 | √ | ||||||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 √ | ||||||
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 | √ | ||||||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开发 | 开发工作的必要性 | √ | |||||
开发工作的参与者 | √ | ||||||
开发项目的价值评价 | √ | ||||||
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 √ | ||||||
开发工作的原则 | √ | ||||||
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 | √ | ||||||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保护 | 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 | √ | |||||
旅游资源被破坏的原因 | √ | ||||||
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与措施 | √ | ||||||
第五章旅游业 | 第一节旅游业的概念 | 旅游业的概念 | √ | ||||
旅游业的构成 | √ | ||||||
第二节旅游业在促进旅游活动发展中的作用 | 旅游供给的主要提供者 | √ | |||||
沟通供需的桥梁 | √ | ||||||
旅游活动的催化剂 | √ | ||||||
第三节旅游业的性质与特点 | 旅游业的性质 | √ | |||||
旅游业的基本特点 | √ | ||||||
第四节旅游业的产品 | 旅游产品的概念 | √ | |||||
旅游产品的特点 | √ | ||||||
旅游产品的质量 | √ | ||||||
实施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 | √ | ||||||
第六章旅游业中的主要经营部门 | 第一节旅行社行业 | 旅行社的界定 | √ | ||||
旅行社的分类 | √ | ||||||
旅行社在旅游业中扮演的角色 | √ | ||||||
我国旅行社的基本业务 | √ | ||||||
第二节饭店与住宿业 | 住宿业的演进 | √ | |||||
饭店的分类 | √ | ||||||
饭店的等级及其评定工作 | √ | ||||||
饭店业中的集团化经营 | √ | ||||||
我国饭店业的发展 | √ | ||||||
第三节旅游交通 | 旅游交通的定义 | √ | |||||
主要的旅行方式 | √ | ||||||
我国旅游交通的发展 | √ | ||||||
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 | √ | ||||||
第四节旅游景点 | 认识旅游景区 | √ | |||||
旅游景区的类别 | √ | ||||||
旅游景区长期成功的关键 | √ | ||||||
第七章政府调控与旅游组织 | 第一节政府对旅游发展的干预 | 政府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动机 | √ | ||||
政府介入和干预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 √ | ||||||
政府对旅游发展行使调控的手段 | √ | ||||||
第二节国家旅游组织 | 国家旅游组织的定义 | √ | |||||
国家旅游组织的基本职能 | √ | ||||||
第三节我国旅游业中的非营利组织 | 旅游行政组织 | √ | |||||
旅游行业组织 | √ | ||||||
第四节国际旅游组织 | 国际旅游组织的分类与成因 | √ | |||||
我国加盟的国际旅游组织 | √ | ||||||
第八章旅游市场 | 第一节旅游市场的概念 | 市场的概念与旅游市场 | √ | ||||
客源市场的重要性 | √ | ||||||
第二节旅游市场细分 | 市场细分的概念 | √ | |||||
旅游市场细分的基本方法 | √ | ||||||
第三节全球国际旅游市场基本状况 | 市场规模 | √ | |||||
国际旅游客流的地理分布格局 | √ | ||||||
全球国际旅游客源的地区分布 | √ | ||||||
旅游客流规律与发展趋势 | √ | ||||||
第四节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 | 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 √ | |||||
主要客源市场 | √ | ||||||
关于重点客源市场的选择 | √ | ||||||
我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 √ | ||||||
第五节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 | 国内旅游市场的基本特点 | √ | |||||
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 √ | ||||||
第七节我国居民的出境旅游 | 我国对出境旅游的类型划分 | √ | |||||
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特点 | √ | ||||||
出境旅游的发展前景 | √ | ||||||
第九章旅游的影响 | 第一节旅游的经济影响 | 正面作用 | √ | ||||
负面影响 | √ | ||||||
第二节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 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 | √ | |||||
旅游乘数的类型 | √ | ||||||
影响旅游乘数效应的因素 | √ | ||||||
第三节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 积极方面的影响 | √ | |||||
消极方面的影响 | √ | ||||||
正确认识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 √ | ||||||
第四节旅游的环境影响 | 积极方面的影响 | √ | |||||
消极方面的影响 | √ | ||||||
第五节可持续旅游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 | |||||
可持续旅游的内容 | √ | ||||||
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 | √ |
五、试卷结构
试卷共六种题型,其中判断题15分,单项选择题20分,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50分,论述题25分,共150分。其中名词解释要求对基本概念表述完整、清楚、规范;简答题不仅要求回答基本知识点,还需简要阐述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论述题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语言表达清楚、规范。
六、参考教材
李天元编著的《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10月第七版,书号:ISBN9787310045969
酒店管理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理解饭店管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饭店管理的基本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达到本科阶段学习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基本要求。考察学生在系统掌握饭店管理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能够认识饭店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和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并能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对本课程有关的名词、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正确记忆。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和解释有关现象,运用有关理论说明现实问题。
二、考试科目
饭店管理
三、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考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限150分钟。
考试内容
考试选用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邹益民主编的《饭店管理—理论、方法与技巧》。考试内容所含各章节、各章节知识点、知识点所属层次参考下表。
章 | 节 | 知识点 | 层次要求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应用 | ||||
第一章饭店与饭店集团 | 第一节饭店特征与类型 | 饭店的特征 | √ | ||||
饭店的类型 | √ | ||||||
饭店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 | ||||||
第二节饭店等级划分与评定 | 饭店等级评定模式 | √ | |||||
饭店分级的意义与种类 | √ | ||||||
中国星级饭店的评定 | √ | ||||||
最佳饭店的评选 | √ | ||||||
第三节饭店集团与集团化 | 饭店集团的特征与优势 | √ | |||||
饭店集团的经营方式 | √ | ||||||
饭店集团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 | ||||||
第二章饭店管理基本问题 | 第一节饭店管理目标、职能与方法 | 饭店管理的目标 | √ | ||||
饭店管理的职能 | √ | ||||||
饭店管理的方法 | √ | ||||||
第二节饭店管理的环境、资源与能力 | 饭店宏观环境 | √ | |||||
饭店行业环境 | √ | ||||||
饭店自身实力 | √ | ||||||
第三节饭店组织和业务体系的设计与经理人的修炼 | 饭店组织的设计 | √ | |||||
饭店业务体系的设计 | √ | ||||||
饭店经理人的修炼 | √ | ||||||
第三章饭店竞争战略与营销策略 | 第一节饭店竞争战略选择 | 成本领先战略 | √ | ||||
特色经营战略 | √ | ||||||
集中经营战略 | √ | ||||||
第二节饭店市场定位与营销组合 | 饭店目标市场选择 | √ | |||||
饭店市场形象定位 | √ | ||||||
饭店营销组合决策 | √ | ||||||
第三节饭店营销活动策划 | 饭店营销活动策划原则 | √ | |||||
饭店营销活动策划程序 | √ | ||||||
饭店营销活动策划书 | √ | ||||||
第四节饭店促销策略与技巧 | 饭店营业推广策略 | √ | |||||
饭店广告促销策略 | √ | ||||||
饭店人员推销的策略与技巧 | √ | ||||||
第四章饭店前厅业务与管理 | 第一节饭店客房预定管理 | 客房预定的类别 | √ | ||||
客房预定的程序 | √ | ||||||
客房预订的控制 | √ | ||||||
第二节饭店前厅服务管理 | 前厅气氛控制 | √ | |||||
前厅入住接待控制 | √ | ||||||
前厅对客服务管理 | √ | ||||||
第三节饭店客房收益及管理 | 饭店房价的种类 | √ | |||||
客房推销技巧 | √ | ||||||
客房收益管理 | √ | ||||||
前厅客账管理 | √ | ||||||
第五章饭店客房业务与管理 | 第一节客房设计 | 客房的类型 | √ | ||||
客房设计的原则 | √ | ||||||
客房设计的基本内容 | √ | ||||||
第二节客房服务管理 | 客房服务项目的设计 | √ | |||||
客房服务形式的选择 | √ | ||||||
客房清洁工作的控制 | √ | ||||||
客房服务常见的问题处理 | √ | ||||||
客房的个性化服务 | √ | ||||||
第三节客房物资管理 | 客房用品的控制 | √ | |||||
客房布件的管理 | √ | ||||||
清洁设备与清洁剂 | √ | ||||||
第六章饭店餐饮业务与管理 | 第一节饭店餐饮生产管理 | 菜单决策与设计 | √ | ||||
餐饮原料采供管理 | √ | ||||||
菜肴质量控制与开发 | √ | ||||||
第二节饭店餐饮服务与酒水管理 | 餐厅设计 | √ | |||||
餐饮服务方式 | √ | ||||||
酒水管理 | √ | ||||||
第三节饭店宴会产品的设计与控制 | 宴会的特征、类型及趋势 | √ | |||||
宴会的设计 | √ | ||||||
宴会产品质量控制 | √ | ||||||
第四节饭店餐饮收益管理 | 餐饮促销策略 | √ | |||||
餐饮收入控制 | √ | ||||||
餐饮成本控制 | √ | ||||||
第七章饭店康乐业务与管理 | 第一节饭店康乐项目的构成 | 康体项目 | √ | ||||
娱乐项目 | √ | ||||||
保健(消闲)项目 | √ | ||||||
第二节饭店康乐项目的设计 | 饭店康体项目设计 | √ | |||||
饭店娱乐项目设计 | √ | ||||||
饭店保健(消闲)项目设计 | √ | ||||||
第三节饭店康乐项目业务管理 | 饭店康乐管理基本要求 | √ | |||||
饭店康乐项目营销管理 | √ | ||||||
饭店康乐服务管理 | √ | ||||||
第八章饭店安全业务与管理 | 第一节饭店消防管理 | 饭店消防设施与设计 | √ | ||||
饭店火灾的预防 | √ | ||||||
饭店火警的处理 | √ | ||||||
第二节饭店治安管理 | 饭店治安管理的特点 | √ | |||||
饭店治安管理的原则 | √ | ||||||
饭店治安管理的环节 | √ | ||||||
第三节饭店意外与突发事件管理 | 饭店顾客伤亡的处理 | √ | |||||
饭店顾客违法的处理 | √ | ||||||
饭店顾客报失的处理 | √ | ||||||
饭店突发事件的处理 | √ | ||||||
第九章饭店设备、能源与信息管理 | 第一节饭店设备管理 | 饭店设备管理的特点 | √ | ||||
饭店设备的使用、保养与维修 | √ | ||||||
饭店设备的更新、改造 | √ | ||||||
第二节饭店能源管理 | 饭店能源系统的构成 | √ | |||||
饭店能源管理的目标 | √ | ||||||
饭店能源管理的内容 | √ | ||||||
第三节饭店信息系统管理 | 饭店信息系统的构成 | √ | |||||
饭店信息系统的维护 | √ | ||||||
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 √ | ||||||
第十章饭店服务质量管理 | 第一节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 饭店服务质量的构成、属性与特点 | √ | ||||
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的内容 | √ | ||||||
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的要求 | √ | ||||||
第二节饭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 | 饭店服务设计过程的控制 | √ | |||||
饭店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 | √ | ||||||
饭店服务评价过程的控制 | √ | ||||||
第三节饭店服务与管理技巧 | 饭店对客服务技巧 | √ | |||||
饭店顾客投诉管理技巧 | √ | ||||||
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活动 | √ | ||||||
第十一章饭店员工快乐工作管理 | 第一节饭店员工快乐工作的管理平台 | 用人管理机制 | √ | ||||
职业生涯管理 | √ | ||||||
绩效管理体系 | √ | ||||||
第二节饭店员工快乐工作的环境氛围 | 宽松适度的工作空间 | √ | |||||
井然有序的管理秩序 | √ | ||||||
友好温馨的人际关系 | √ | ||||||
第三节饭店员工快乐工作的心态管理 | 正确的认知 | √ | |||||
快乐的感情 | √ | ||||||
积极的态度 | √ | ||||||
第十二章饭店经营效益管理 | 第一节饭店社会效益管理 | 饭店政府关系管理 | √ | ||||
饭店媒体关系管理 | √ | ||||||
饭店社区关系管理 | √ | ||||||
第二节饭店环境效益管理 | 创建绿色饭店的理论基础 | √ | |||||
创建绿色饭店的基本原则 | √ | ||||||
创建绿色饭店的基本措施 | √ | ||||||
第三节饭店经济效益管理 | 饭店的财务预算 | √ | |||||
饭店的财务控制 | √ | ||||||
饭店的财务分析 | √ |
五、试卷结构
试卷共六种题型,其中判断题15分,单项选择题20分,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50分,论述题25分,共150分。其中名词解释要求对基本概念表述完整、清楚、规范;简答题不仅要求回答基本知识点,还需简要阐述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论述题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语言表达清楚、规范。
六、参考教材
邹益民主编的《饭店管理—理论、方法与技巧》,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4月第1版,书号:ISBN9787040285369
秘书学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秘书学专业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并且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分析问题,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能够进行主要文体写作。
二、考试科目
秘书学、应用写作
三、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限150分钟。
四、考试内容
要求考生掌握秘书工作的主要内容、秘书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认识秘书工作的意义,了解科学决策的原则和程序以及宏观管理的主要内容,掌握秘书工作的原则和基本要求。考试内容所含各章节知识点参考如下:
第一章秘书学
1.我国秘书学的产生和发展
2.秘书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3.秘书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秘书学的研究对象,秘书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章秘书专业
(了解)
第三章秘书的定义和类别
1.秘书的定义
2.秘书的范围
3.秘书的类型
重点、难点:
1.秘书的定义,秘书的分类;
2.公务秘书和私人秘书的界定。
第四章秘书的社会地位和行业特点
1.秘书的社会地位
2.秘书的行业特点
重点、难点:秘书的社会地位
第五章我国的秘书机构
1.秘书机构的设置原则
2.典型的秘书机构——办公厅(室)
3.其他秘书机构
4.秘书机构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我国秘书机构设置的原则,办公厅(室)的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责。
第六章领导和领导工作
1.领导和领导工作的概念
2.领导的基本职能——决策
3.领导的一般职能——宏观管理
重点、难点:科学决策的程序和原则、宏观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第七章秘书工作的内容
1.秘书工作的界定
2.领导决策服务
3.秘书常规业务
4.机关日常事务
重点、难点:
1.秘书工作的界定;
2.秘书工作内容的变化和外延的模糊性
第八章秘书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1.秘书工作的性质
2.秘书工作的特点
3.秘书工作的作用
重点、难点:
如何看待有关秘书工作性质的不同观点。
第九章秘书工作的宗旨、原则和基本要求
1.秘书工作的宗旨
2.秘书工作的原则
3.秘书工作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秘书工作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第十章秘书工作方法
1.秘书工作方法概述
2.秘书一般工作方法
3.秘书特殊工作方法
重点、难点:秘书特殊工作方法。
第十一章秘书工作的管理
1.秘书工作管理的一般原理
2.秘书人员的管理
3.秘书工作的制度建设
4.办公室主任的工作艺术
重点、难点:评价秘书工作的标准,目标管理原理在秘书工作管理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秘书的思想品德
1.秘书的政治素质
2.秘书的职业道德
3.秘书的作风修养
重点、难点:秘书职业道德的内容,秘书应该养成的工作作风。
第十三章秘书的知识和能力
1.秘书的知识结构
2.秘书的能力结构
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及能力如何形成的问题。
第十四章秘书的个性心理
1.秘书的兴趣
2.秘书的情感
3.秘书的意志
4.秘书的气质
5.秘书的性格
重点、难点:个性心理的各个要素及其对秘书工作的影响。
第十五章秘书的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概述
2.秘书与领导的关系
3.秘书与其他人的关系
重点、难点:如何处好人际关系,秘书如何与领导处好关系。
五、试卷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单选
(二)多项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四)案例分析
(五)应用写作
六、参考教材
《秘书学概论》,杨树森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3版
物流管理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考试内容以物流管理活动为主线,围绕物流管理活动中的运输、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库存、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及相关技术保障和环境措施等内容展开,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熟练应用物流管理工具开展现代商务活动。考试以现代物流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以及对各章节知识要点的扎实掌握。
二、考试科目
《物流管理概论》
三、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限 150分钟。
四、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所含知识点,知识点的所属层次及各章节知识点参考下表:
章 | 节 | 知识点 | 层次要求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应用 | |||
第一章物流概述 | 1.1商流与物流 | 商流与物流的含义、关系、商物分离的表现形式 | √ | |||
1.2物流概念 | 物流概念的演进和发展、物流活动的构成、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等 | √ | ||||
1.3物流学科 | 物流学科的主要内容、基本属性等 | √ | ||||
1.4物流的分类和行业组成 | 物流的分类、行业组成、现代物流发展的重大意义 | √ | ||||
第二章运输 | 2.1运输概述 | 运输的概念、地位、作用等 | √ | |||
2.2运输方式 | 铁、公、水、空、管等运输方式 | √ | ||||
2.3运输合理化 | 不合理运输的表现、运输合理化途径及影响因素 | √ | ||||
2.4运输技术 | 集装箱运输、地下物流、高速铁路运输等 | √ | ||||
第三章储存保管 | 3.1储存保管概述 | 储存保管的概念、作用及库存量的控制 | √ | |||
3.2仓库与物流中心 | 仓库的概念、分类、主要作业及设计原理 | √ | ||||
3.3储存保管合理化 | 储存保管合理化标志和实施要点 | √ | ||||
3.4储存保管技术 | 自动化仓库技术、货架储存技术、堆码苫垫技术、盘点技术、温湿度控制技术 | √ | ||||
第四章包装 | 4.1包装概述 | 包装的概念、地位、功能、分类等 | √ | |||
4.2包装技术与包装标志 | 包装技术、标志与包装合理化 | √ | ||||
第五章装卸搬运 | 5.1装卸搬运概述 | 装卸搬运的概念、作用、特点和方式 | √ | |||
5.2装卸搬运技术 | 起重技术、连续输送技术、散装装卸技术等 | √ | ||||
5.3装卸搬运合理化 | 装卸搬运合理化措施及设备的投资分析 | √ | ||||
第六章流通加工 | 6.1流通加工概述 | 流通加工的概念、地位和作用 | √ | |||
6.2流通加工技术 | 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流通加工 | √ | ||||
6.3流通加工合理化 | 不合理流通加工的主要形式、合理化的主要措施等 | √ | ||||
第七章物流信息 | 7.1物流信息概述 | 物流信息的概念、功能和特征 | √ | |||
7.2物流信息技术 | 自动识别系统、EOS、EDI、POS、GIS、GPS | √ | ||||
第八章配送 | 8.1配送的概念及类型 | 配送的概念、特点、类型和作用 | √ | |||
8.2配送的作业程序 | 配送的基本环节和工艺流程 | √ | ||||
8.3配送中心概述 | 配送中心的概念、功能和内部结构 | √ | ||||
第九章第三方物流 | 9.1第三方物流概述 |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特征、作用 | √ | |||
9.2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 | 第三方物流的典型运作模式及合作经营方式 | √ | ||||
9.3物流外包 | 物流外包决策和运作 | √ | ||||
9.4第四方物流 | 第四方物流的定义、特征及运营方式 | √ | ||||
第十章国际物流 | 10.1国际物流概述 | 国际物流的含义和贸易术语 | √ | |||
10.2国际海洋运输 | 国际海运概述及船货的基础知识 | √ | ||||
10.3国际货物的其他运输方式 | 集装箱运输及国际航空运输概况 | √ | ||||
第十一章电子商务与物流 | 11.1概述 | 电子商务物流概念、产生背景 | √ | |||
11.2电子商务与物流 | 电子商务应用于物流业的基本模式 | √ | ||||
11.3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模式 |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 | √ | ||||
第十二章物流的相关法律法规 | 12.1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概述 |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的渊源、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概述 | √ | |||
12.2海上货物运输国际公约和惯例 | 《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鹿特丹规则》主要内容 | √ | ||||
12.3提单与海运单相关法律制度 | 提单的概念、分类、内容及提单的签发 | √ | ||||
12.4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订立和解约 |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订立和解除 | √ | ||||
12.5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 承运人的基本权利、义务和赔偿责任 | √ | ||||
12.6航次租船合同 | 航次租船合同主要内容及签发提单 | √ | ||||
12.7多式联运合同 | 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责任期间和责任形式 | √ | ||||
12.8铁路货物运输合同 | 承运人、托运人及收货人的权力、义务和责任 | √ | ||||
12.9航空货物运输合同 | 运输凭证,托运人、收货人和承运人的权力、义务、责任 | √ |
五、试卷结构
试卷题型分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分析题等,小题总量控制在51个左右,试卷总分为150分。小题数在题型中的分配参考下表:
题型 | 选择题 | 判断题 | 名词解释 | 简答题 | 计算分析题 |
小题数 | 15个 | 10个 | 4个 | 4个 | 2个 |
分值 | 30分 | 20分 | 20分 | 40 分 | 40分 |
六、参考教材
《物流管理概论》(第一版),张荣,支海宇,刘秀英,姚雷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对食品专业有基本的了解,全面、系统地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分析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测定原理与方法,并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食品营养与食品分析中实际的问题。
二、考试科目
《食品营养与分析》
二、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限150分钟。
三、考试内容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周才琼主编《食品营养学》第2版(中国计量出版社)、张小莺、殷文政主编的《食品安全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李和生主编《食品分析》(科学出版社)考试内容所含知识点,知识点的所属层次及各章节知识点参考下表。
食品营养与分析考试内容及基本要求
章 | 节 | 知识点 | 层次要求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应用 | |||
第一章宏量营养素 | 1.1蛋白质 | 蛋白质的生理作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必需氨基酸 | √ | |||
1.2碳水化合物 |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作用、膳食纤维 | √ | ||||
1.3脂类 | 脂肪的生理作用、类脂 | √ | ||||
1.4能量 | 能量分类、基础代谢的计算、宏量营养素的能量 | √ | ||||
√ | ||||||
1.5水 | 水的生理作用 | √ | ||||
第二章微量营养素 | 2.1脂溶性维生素 | 维生素A、D的生理功能及主要食物来源 | √ | |||
2.2水溶性维生素 | 维生素B族、维生素C的主要生理功能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区别 | √ | ||||
2.3矿物质 | 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及主要食物来源 | √ | ||||
第三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 3.1食物营养价值评价 | 膳食营养摄入量(EAR、RDI、UL)、营养素密度及营养质量指数的计算 | √ | |||
3.2谷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 谷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 √ | ||||
3.3豆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 豆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 √ | ||||
3.4动物性食品的营养价值 | 畜禽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特点 | √ | ||||
鱼肉的主要营养成分 | √ | |||||
蛋类的主要营养成分 | √ | |||||
第四章社区营养 | 4.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 核心指南、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 √ | |||
4.2营养与疾病 | 慢性病(糖尿病、痛风、肥胖等)膳食要点 | √ | ||||
4.3.特殊人群膳食指南 | 婴儿期、孕妇、老年人膳食指南 | √ | ||||
幼儿、素食人群膳食指南 | √ | |||||
第五章食品安全 | 5.1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 生物及化学污染因素 | √ | |||
物理污染因素 | √ | |||||
5.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 GMP、SSOP的定义及内容 | √ | ||||
HACCP的核心 | √ | |||||
第六章水分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 | 6.1概述 | 食品中水分存在的三种形式 | √ | |||
6.2水分的测定 | 常见水分含量测定方法中加热干燥法包括哪几种方法,每一种方法的原理及适用领域和各自的特点。 | √ | ||||
蒸馏法和卡尔费休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 √ | |||||
第七章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 7.1概述 | 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 √ | |||
7.2糖的测定 |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 √ | ||||
可溶性糖的提取和澄清的方法 | √ | |||||
还原糖的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操作过程、注意事项。 | √ | |||||
蔗糖、总糖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原理和注意事项 | √ | |||||
7.3淀粉的测定 | 淀粉测定方法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的原理 | √ | ||||
第八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 8.1概述 | 蛋白质的来源及各类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换算系数 | √ | |||
8.2蛋白质的测定 | 凯氏定氮法 | √ | ||||
双缩脲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原理 | √ | |||||
8.3氨基酸的测定 | 甲醛滴定法,茚三酮比色法原理 | √ | ||||
第九章脂肪及油脂理化指标的测定 | 9.1概述 | 脂肪的特性。脂类的五种提取剂:乙醚、石油醚、醇类、氯仿、氯仿-甲醇混合剂的特点。 | √ | |||
9.2脂肪的测定 | 索氏提取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测量仪器、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 √ | ||||
巴布科克氏法和盖勃氏法、碱性乙醚提取法的测定原理。 | √ | |||||
9.3食用油的几种理化指标的测定 | 油脂的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的定义和测定原理 | √ |
四、试卷结构
试卷题型分为填空、选择(单项)、判断、简答、论述,小题总量在28-36个之间,试卷总分为150分。小题数在题型中的分配参考下表:
题型 | 选择题 | 填空题 | 判断题 | 简答题 | 论述题 |
小题数 | 8-10个 | 10-15个 | 8-10个 | 4-6个 | 1-2个 |
分值 | 24-30分 | 20-30分 | 16-20分 | 40-60分 | 20-40分 |
五、参考教材
1.周才琼《食品营养学》第2版中国计量出版社
2.贝惠玲《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3.李和生,《食品分析》,北京: 科学出版社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科学概论的基本概念、专业术语等,能够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判断、分析具体环境问题,并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考试科目
《环境学导论》
三、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限150分钟。
四、考试内容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杨志峰、刘静玲主编的《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考试内容所含知识点,知识点的所属层次及各章节知识点参考下表。
章 | 节 | 知识点 | 层次要求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应用 | |||
第1章绪论 | 1.1环境及类型 | 环境的概念及类型 | √ | |||
环境的特性 | √ | |||||
1.2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 √ | ||||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及任务 | √ | |||||
1.3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 |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 √ | ||||
第2章自然环境 | 2.1地球表层系统 | 表层系统概述、大地女神假说 | √ | |||
2.2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 | √ | ||||
2.3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 |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 | √ | ||||
2.4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规律 | 陆生/水生生态系统分布规律 | √ | ||||
第3章人工环境 | 3.1人工环境的类型及特点 | 人工环境的类型/特点 | √ | |||
3.2城市环境 | 城市/城市化/城郊过渡带 | √ | ||||
3.3乡镇与农村环境 | 乡镇环境/乡镇企业/人工种植和养殖基地 | √ | ||||
3.4水利环境 | 水利工程/生态水利 | √ | ||||
3.5交通环境 | 交通路线与环境/绿色交通 | √ | ||||
3.6人文环境 | 人文环境特征/名胜古迹的开发与保护 | √ | ||||
第4章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4.1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 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 | √ | |||
人类发展过程与环境 | √ | |||||
人类发展与资源消费的平衡 | √ | |||||
4.2人类活动与环境危机 | 环境问题的实质 | √ | ||||
污染型环境问题 | √ | |||||
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 | √ | |||||
生态破坏与环境失衡 | √ | |||||
4.3环境与人类健康 |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 | ||||
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 | |||||
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 | √ | |||||
第5章 全球环境变化 | 5.1全球变暖 | 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 √ | |||
未来全球变暖的可能情景 | √ | |||||
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协调行动 | √ | |||||
5.2臭氧层耗竭 | 臭氧层存在的重要意义 | √ | ||||
大气臭氧层的形成及破坏 | √ | |||||
臭氧层耗竭的潜在威胁 | √ | |||||
5.3酸雨危害加剧 | 酸雨污染的态势 | √ | ||||
酸雨的形成 | √ | |||||
酸雨的危害 | √ | |||||
5.4全球生态系统退化 | 森林与湿地萎缩 | √ |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 | |||||
淡水资源匮乏 | √ | |||||
土地退化及荒漠化 | √ | |||||
5.5环境安全及国际合作 | 环境安全的概念 | √ | ||||
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 | √ | |||||
环境安全的国际合作 | √ | |||||
第6章 环境伦理 | 6.1不同环境伦理观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 | 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观/马尔萨斯的“人地矛盾”观/人类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地球整体论/ 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 √ | |||
6.2环境道德观 |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 √ | ||||
6.3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 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学核心是公平与和谐 | √ | ||||
6.4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 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6个原则 | √ | ||||
6.5可持续发展 | 定义及基本原则 | √ | ||||
6.6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中国的必然选择 | √ | ||||
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 √ |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 | √ | |||||
7.1环境地学的特点、地位与作用 | 环境地学的研究内容及对象 | √ | ||||
7.2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 | 气候系统与大气环境 | √ | ||||
水环境与海洋环境 | √ | |||||
其他圈层的地位与作用 | √ | |||||
7.3 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性及各圈层间的影响与响应 | 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性 | √ | ||||
各圈层间及圈层内的相互作用 | √ | |||||
人文过程的干扰 | √ | |||||
第8章 环境生态 | 8.1环境生态学的地位和作用 | 环境生态学概念 | √ | |||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 √ | |||||
8.2生态系统理论 |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 √ | ||||
生态系统层级理论 | √ | |||||
生物多样性 | √ | |||||
生态系统演替 | √ | |||||
8.3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干扰类型及其内涵 | √ | ||||
干扰与生态系统调控 | √ | |||||
8.4恢复生态学理论 | 生态恢复的内涵和特征 | √ | ||||
生态系统工程 | √ | |||||
8.5生态系统评价与管理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估 | √ | ||||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 √ | |||||
第12章 环境监测 | 12.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 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 | √ | |||
12.2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 | 环境监测的要求、特点 | √ | ||||
12.3环境监测标准与指标 | 环境监测标准 | √ | ||||
环境监测指标 | √ | |||||
12.4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 √ | ||||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 √ | |||||
土壤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 √ | |||||
12.5环境监测技术 | 样品预处理技术 | √ | ||||
污染物的测试技术 | √ | |||||
12.6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优势 | √ | ||||
环境遥感监测方法 | √ | |||||
第15章 环境污染控制 | 15.1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 环境污染及其特征 | √ | |||
环境污染控制的目标 | √ | |||||
15.2环境污染控制类型 | 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 | √ | ||||
末端控制与全过程控制 | √ | |||||
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 | √ | |||||
15.3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 水环境污染控制 | √ | ||||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 | √ | |||||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 √ | |||||
土壤环境污染控制 | √ | |||||
其他物理性污染控制 | √ |
五、试卷结构
试卷题型分为填空、选择(单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小题总量在25—35个之间,试卷总分为150分。小题数在题型中的分配参考下表:
题型 | 填空题 | 选择题 | 名词解释 | 简答题 | 论述题 |
小题数 | 8-10 个 | 8-10 个 | 4-6 个 | 3-4 个 | 2-3个 |
分值 | 16-20分 | 24-30分 | 20-30分 | 30-40分 | 30-45分 |
六、参考教材
1、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曲向荣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园艺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园艺学概论的基本概念、园艺生产上的基本规律与理论,主要园艺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和实现园艺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的主要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并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考试科目
《园艺学概论》
二、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限150分钟。
三、考试内容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程智慧主编的《园艺学概论》(第二版)。考试内容所含知识点,知识点的所属层次及各章节知识点参考下表。
园艺学概论考试内容及基本要求
章 | 节 | 知识点 | 层次要求 | ||||
了解 | 理解 | 掌握 | 应用 | ||||
绪论 | 1.园艺产品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 园艺学的基本定义 | √ | ||||
园艺生产的意义 | √ | ||||||
我国园艺生产的优势、弱点及发展趋势 | √ | ||||||
2.园艺生产的意义 | 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 | √ | |||||
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技术 | √ | ||||||
现代园艺学的形成 | √ | ||||||
3.园艺的历史和发展势 | 园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 | |||||
第一章园艺植物分类 | 1.1植物学分类 | 植物分类学的意义 | √ | ||||
植物分类系统的排列级次、拉丁文名称组成 | √ | ||||||
重要园艺植物所述植物学上的科 | √ | ||||||
1.2栽培学分类 | 果树、蔬菜及观赏植物的栽培学分类系统 | √ | |||||
各种分类方法 | √ | ||||||
果树和蔬菜栽培学分类方法,以及常见果树、蔬菜及观赏植物按产品器官分类的归属。 | √ | ||||||
1.3生态学分类 | 果树、蔬菜及观赏植物的主要分类方法 | √ | |||||
生态学分类的依据 | √ | ||||||
第二章园艺植物生物学 | 2.1园艺植物的器官形态与结构 | 园艺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 | √ | ||||
营养生长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 | ||||||
种子的构造;根的变态及形成、根的生长条件;芽的特性、茎的功能、茎的形态和变态、茎的生长特性;叶的功能、类型及变态、叶幕的形成。 | √ | ||||||
2.2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 | 根、茎、叶、花的发育;园艺植物各器官的生长相关性;园艺植物的年生长周期和昼夜生长周期 | √ | |||||
花芽分化的调控措施、果树落花落果的原因;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童期,多年生木本园艺植物的物候期 | √ | ||||||
花芽分化的机制、园艺植物生殖生长过程,熟悉花的组成部分、果实品质形成的要素,掌握花芽分化的概念及类型;园艺植物结果习性、授粉类型以及果实的类型和生长动态,明晰花芽分化的调控措施、果树落花落果的原因;园艺植物的生命周期与年生长周期 | √ | ||||||
2.3园艺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按温度需要不同园艺植物的分类,并能举出其代表植物;阳生、阴生及中生植物的概念及代表植物;阳生、阴生及中生植物的概念及代表植物 | √ | |||||
园艺植物高低温障碍的原因及克服办法;光周期的概念 | √ | ||||||
第三章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及育种途径 | 3.1园艺植物种质资源 | 种质资源的概念、特性和良种的作用;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管理以及品种改良技术 | √ | ||||
种质资源的概念和特性 | √ | ||||||
3.2园艺植物的育种途径 | 引种、选种的意义,熟悉其原理和程序;杂交育种的意义,熟悉杂交育种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杂种优势利用的原理,熟悉选育杂交种品种的一般程序;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 √ | |||||
明晰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及其相应的选择方法;生产杂种种子的途径;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 | √ | ||||||
引种、选择育种、芽变选种的概念,选择育种和芽变选种的程序;有性繁殖植物两种基本选择方法的优缺点;常规育种杂交亲本选择、选配的原则;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概念 | √ | ||||||
第四章种植园的规划和园艺生产设施 | 4.1种植园的规划 | 种植园的规划的方法及内容 | √ | ||||
果树树种和品种的选择依据;果树授粉树的配置方法;菜园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 √ | ||||||
4.2园艺生产设施的类型与应用 | 园艺生产设施的类型 | √ | |||||
日光温室的结构与性能;电热温床的特点 | √ | ||||||
4.3园艺生产配套设施与机械 | 园艺生产配套设施与机械的类型 | √ | |||||
园艺作物与田间作业的机械 | √ | ||||||
第五章园艺生产基本技术 | 5.1园艺植物种苗及其繁殖技术 | 生繁殖的特点;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嫁接繁殖的原理;扦插繁殖的优点;了解压条、分株两种育苗方法的特点,熟悉其繁殖方法 | √ | ||||
生产上常用的嫁接方法和嫁接后的管理;影响扦插成活的因素;扦插的种类、技术方法和扦插后的管理措施; | √ | ||||||
种子前处理的方法;嫁接的概念和一般方法;影响嫁接成活的因素;扦插育苗的概念;压条、分株的概念 | √ | ||||||
5.2园艺植物的栽植技术 | 园艺植物的栽植时期、栽植密度的影响因素、常用的栽植方式,熟悉栽植前、中、后各环节的工作 | √ | |||||
5.3园艺植物整形与修剪技术 | 园艺植物的生长特性 | √ | |||||
园艺植物的整形修剪的作用 | √ | ||||||
园艺植物整形修剪的主要方法 | √ | ||||||
5.4园艺植物灌水与排水技术 | 园艺植物灌水与排水技术 | √ | |||||
园艺植物的灌溉技术 | √ | ||||||
园艺植物节水灌溉的措施与排水的主要方式 | √ | ||||||
5.5园艺植物的施肥技术 | 常用肥料的种类 | √ | |||||
园艺植物施肥的主要时期;园艺植物施肥的主要方法;园艺植物的需肥与施肥特点 | √ | ||||||
5.6园艺植物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 园艺植物的有害生物类型 | √ | |||||
园艺植物的有害生物防治的时期、方法 | √ | ||||||
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园艺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 | √ | ||||||
第六章园艺植物的采收和采后处理技术 | 6.1园艺产品的标准及采收技术 | 园艺产品的标准及采收技术 | √ | ||||
园艺产品成熟度的划分及判定方法 | √ | ||||||
6.2园艺产品的商品处理 | 园艺产品的商品处理的流程 | √ | |||||
园艺产品预冷的方法 | √ | ||||||
6.3园艺产品采后生理及采后病害 | 呼吸强度的概念;园艺产品采后的生理病害及病理病害的概念及特点 | √ | |||||
影响呼吸强度的因素 | √ | ||||||
6.4园艺产品贮藏技术 | 目前常用的园艺产品贮藏技术方法及特点 | √ | √ | ||||
第七章食用园艺植物的栽培技术 | 7.1代表性果树栽培技术 | 了解主要果树的类型与品种,植物学的特性,掌握它们的主要栽培管理技术――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及花果管理技术。了解桃的品种群,柿的主要类型与品种,猕猴桃的栽培架式 | √ | √ | |||
7.2代表性蔬菜栽培技术 | 了解番茄、辣椒、黄瓜、西瓜、菜豆、豌豆、大白菜的类型与品种,植物学的特性,掌握它们的主要栽培管理技术――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及栽培技术要点 | √ | √ | ||||
第八章观赏园艺植物栽培与应用 | 9.1一二年生花卉 | 了解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木本花卉等各种花卉的代表植物,重点掌握它们的主要类型和品种。掌握球根花卉的分类方法;了解室叶观叶植物的主要类型;了解木本花卉的主要类型;掌握花坛的概念及类型,了解花卉的应用方式。 | √ | √ | |||
9.2宿根花卉 | √ | √ | |||||
9.3球根花卉 | √ | √ | |||||
9.4室内观叶植物 | √ | √ | |||||
9.5其他观赏植物 | √ | √ |
四、试卷结构
试卷题型分为填空、选择(单项)、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小题总量在32—42个之间,试卷总分为150分。小题数在题型中的分配参考下表:
题型 | 填空题 | 选择题 | 判断题 | 名词解释 | 简答题 | 论述题 |
小题数 | 8-10个 | 8-10个 | 8-10个 | 4-6个 | 3-4个 | 1-2个 |
分值 | 16-20分 | 24-30分 | 16-20分 | 20-30分 | 30-40分 | 15-30分 |
五、参考教材
1.程智慧《园艺学概论》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2.程智慧《园艺学概论》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舞蹈编导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一)考核和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具有良好舞蹈基础和创作潜质的舞蹈领域专业考生。
(二)考核和选拔具有舞蹈编导意识和艺术实践能力,具备适应国家未来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了解舞蹈编导专业的专业特点及一般规律,具有舞蹈编导的基本能力。
(三)通过参加专业考试,建立起基本的舞蹈编导意识和舞蹈编导思维,能够完成入学之后的实际学习和全面成长。
二、考试科目:舞蹈编导专业技能考试
三、考试形式:专业面试
四、考试内容(满分150分)
1.基本功(满分30分):身体基本能力,横叉、竖叉、下腰,前、旁、后腿的抱、踢动作;跳跃能力;旋转能力。
2.技术技巧(满分30):考生可任意选择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技术技巧3-5项自行展示。
3.主题编舞(满分30):考查考生的舞蹈思维、身体表达、音乐运用、创新创造、综合呈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采取现场抽题及轮流备考的方式进行,时长2-3分钟。
4.剧目考试(满分40):通过剧目(作品)考试有效考查考生的表演能力和综合素质,时长3分钟(鼓励自编作品)。考生按剧目风格着装,自备MP3模式的音乐伴奏,考场设有手机蓝牙播放器。
5.理论面试(满分20):考查考生的舞蹈基础知识及综合文化素养,采取随机抽题和现场作答的方式进行。参考书目: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音乐表演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本次考试采取专业主科技能现场面试、音乐理论及视唱练耳闭卷笔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参加音乐表演专升本考试的所有考生以及监考教师需严格遵守考试规则进行。
二、考试科目
本次考试由二个部分组成:
1、专业主科技能测试(现场面试):包含声乐、钢琴、器乐三个方向
2、音乐理论及视唱练耳笔试:音乐理论(基本乐理、基础和声、中外音乐史),视唱练耳(单音听写、和声音程听写、和弦性质听写、节奏听写、旋律听写)。
三、考试形式
1、面试+笔试(闭卷):满分150分,其中,专业主科技能面试75分;音乐理论及视唱练耳笔试75分
2、考试时间:
笔试考试时限:90分钟
面试考试时限:笔试结束后立即进行专业主科面试,考生按照各自专业在声乐考场、钢琴器乐考场两个考点进行面试。
四、考试内容
1、声乐演唱方向
考试内容:中外艺术歌曲或咏叹调(含中外民歌)一首。
考试时长:不超过4分钟
考核要求:通过对中外歌曲的演唱,检验学生的嗓音条件、歌曲演唱技巧;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作品风格的把握;以及学生演唱作品的完整度。
2、钢琴演奏方向
考试内容:练习曲、乐曲各一首,中外作品均可,风格不限。
考试时长:两首考试作品总时长不超过7分钟。
考核要求:作品需背谱演奏,演奏流畅,能正确把握作品风格并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3、器乐演奏方向
考试内容:练习曲、乐曲各一首(包含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器,打击乐器)中外作品均可,风格不限。
考试时长:两首考试作品总时长不超过7分钟
考核要求:作品需背谱演奏,演奏流畅,能正确把握作品风格并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4、音乐理论及视唱练耳笔试试卷构成:
(1)视唱练耳听写要求:单音(在五线谱上写出实际音高);和声音程性质(只要求写出性质,不要求标记音高);和弦性质(只要求写出性质,不要求标记音高);节奏听写(8小节);旋律听写(8至12小节,五线谱一升一降以内,在五线谱上听记)。
(2)音乐理论使用教材:《基本乐理教程》音乐卷童忠良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基础和声、中外音乐史各出版社出版教材均可。
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
具有良好的体育专业基本素质,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二、考试科目
100米、铅球(男子5kg、女子4kg)、立定三级跳远、800米。
三、考试形式
注明:现场测试(体育教育专业9:00正式开始,直至结束)
四、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同贵州省体育高考评分标准,按150分进行折算。
原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MTE1NDc5MQ==&mid=2247557506&idx=1&sn=83873c9b12cf2e76167fda56148eacb2&chksm=c184440af6f3cd1c9908a2c7ed349eb286159c0865aec5119be054ca91bc302b914d8335aa8f&scene=21#wechat_redirect